微信关注,获取更多

父亲生死投票决定,人性本原和生命质量的拷问

父亲身受重伤,治疗不见好转,面对父亲的生死,他在网上发帖让网友投票选择。听起来十分不可思议的事情,近日发生在了江苏常州的化龙巷论坛上。
3月15日,一位常州市民发起了一个投票帖,称他父亲骑电动车摔倒后受伤,进行了脊椎手术,本已经愈合出院,谁知术后伤口化脓,他的父亲又出现了颅内感染、脑脊液漏、切口感染等问题。医生表示“能活多久看‘造化’了”、“一百万花下去也不一定有用”。这位网友表达悲伤之情后说,自己也不知道该如何选择。

父亲生死投票决定帖

父亲病重,救不救竟请网友投票
“我是一名普通的教师,平时给学生出的选择题里,四个选项总有一个正确答案。然而,我现在面临的选择,无论怎样分析,都找不出合适的选项。今天,我把最近的经历写出来,请大家帮我选选。谢谢了。”网友“丿布莱克丶”在常州当地论坛化龙巷上发起了一个投票帖。
他介绍,1月31日,父亲骑电动车摔倒,几乎摔进鬼门关。2月1日脊椎手术,术后在ICU里肺部感染严重,2月12日做气管切口手术。经过19天的漫长治疗,医院说可以出ICU了,出院小结显示伤口甲级愈合。
出院小结上显示伤口甲级愈合
“本以为一切开始好转,可是转回金坛后,因为手术伤口化脓,立刻进了ICU。不到24小时,就被医生通知,建议转到更高级别的医院治疗。此时,常州的医院表示没有病床,2月20日我们只得去了南京。”如今,伤口没见好转,又出现了颅内感染、脑脊液漏、切口感染等问题。南京的医生表示,能活多久看“造化”,“一百万花下去也不一定有用”。该网友表示,因为在南京没法直接用农保,现在的开支很大。最近一直和常州做手术的医院联系,对方始终拒收。如果能转回来,父亲的报销比例可达65%左右。
“父亲多次用尽全身力气,跟我说,不治了要回家。我知道,他是觉得费用太高,后续未知,不想拖累家人。母亲为了省钱,也为了多看看父亲,不愿住旅馆,一直在医院的长椅上坐着。”该网友感叹,他上有老,下有小,如今也不知道该如何选择。“尽早放弃,减少治疗带来的痛苦?还是借钱卖房,继续治下去,哪怕人财两空?请大家为我拿个主意吧。”
在网帖的最后,他强调自己发帖的目的不为募捐,不接受捐款。

网友评论意见针锋相对
放弃治疗还是继续坚持?网友们对此进行了热烈讨论。截至记者发稿时,200多位网友发表了自己的看法。
网友评论
有网友毫不留情地批判发帖人:“自己爸爸的生死让一群陌生人来决定?”
也有网友建议尊重老人的意愿,放弃治疗,不应该增加病人的痛苦。
还有不少网友表示,可以选择和家人商量,尽力就好。
网友“逗懿”留言说:“如果医生都说没有希望,那尊重病人的想法,叶落归根。如果还有方法治疗,那就不要留遗憾。”
网友“9998”表示,自己经历过失去父亲的感觉。“如果是我,我会选择卖房治疗,说不治疗的,你们没有失去过亲人,真正至亲之人,躺在那里,只要有10%的希望,还是会治疗的,感染不是绝症,治愈可能性比癌症大,老师干个10年,卖套房子,应该问题不大,房和延续生命,我会倾尽所有为父治疗。”
网友“ritameilin”则是和大家分享了他家人的经历:“其实那些说不治疗不孝顺的人,是家里真的没有人生过大病,说实话我们也有过这个情况,我们当时救了,花了很多钱,人救回了,瘫痪在床,生活不能自理,也不能说话,但是脑子很清醒,现在请了保姆,老太太一辈子都是很爱干净的人,突然一下子自己这样她很不能接受,看到我们就是哭,要自杀,可能如果她自己能选的话肯定希望自己当时死了,有尊严的死了。”

父亲生死投票决定网页评论

当事人:两难的选择
几经周折,记者联系上了发帖人,在常州市金坛区工作的吴老师。1982年出生的吴老师如今在金坛某乡镇上的公办初中做音乐老师,近一个月一直辗转于南京、常州两地。
记者见到他时,他明显十分疲惫。“我是一名教师,妻子也有工作,我们家庭的收入还算不错,但是在南京的ICU里,一天的花费少的时候两三千,多的时候五六千,关键希望渺茫,我们内心都很纠结。”吴老师说,南京的医生明确告知他,如果保守治疗,短期内就有可能有性命之忧,“有可能下周末都撑不到”。即便做开颅手术,康复的几率也很小。“如果100万花下去,能有个七八成的概率救活,我作为儿子,卖房也要救父亲。”此外,吴老师的父亲目前仅有右手能用上力气,腿部和左手根本用不上力,下半身没有知觉。“医生说,即便能闯过眼前这一关,未来瘫痪在床的可能性非常大。”
吴老师告诉记者,在南京治疗期间,虽然父亲颅内感染而且情况日趋严重,与家人的沟通越来越困难。“但是父亲不止一次地跟我们说,不要在南京继续治疗,想要回家等着,这样可以少花点钱。他说,即便我放弃,也不会恨我。”
发帖人吴老师

刚刚转院到南京的时候,父亲住在ICU里,母亲不愿意去住旅店,就在医院的长椅上过夜。“老人家说,夜里万一有个情况,她守在那里可以早点知道。其实我们清楚,一方面是担心父亲,另一方面,老人家也是为了省钱。”吴老师告诉记者,每次母亲问花了多少钱,他都会说“没多少钱,大头都能报销”。事实上,到了南京之后的费用都得自己先行垫付,然后再拿回金坛报销,“报销比例比在常州要低不少”。
采访中,吴老师也坦言,自己之前曾经通过爱心筹款软件在网上募集善款。“这次我发帖不是为了募捐,不接受捐款。”此外,他还向记者表示,未来有能力的时候,会将之前募集的善款退还给大家。据了解,之前两次网上募捐,共计募得10万元左右。
吴老师多次表示,现在就是不知道如何取舍,既不忍心放弃治疗,看着父亲一步步远去,但是又拿不出百万巨款赌一赌。
有人质疑吴老师发帖的目的是为了给常州当地医院施压,他也给出了自己的回答。“我是很希望常州的医院能让我父亲回去治疗,我们也可以多一点时间来思考后续的方案。希望我的网帖能让大家对这种两难的取舍有所思考,说不定医院也会同意我们回常州治疗。”他表示,之前自己曾发过一个言辞激烈的网帖,“但是看起来发帖给不了医院什么压力,所以这次发投票帖,更多地还是想听听大家的想法,诉说一下内心的郁闷”。
同事:吴老师是个仗义人
“他家里的事情我们也听说了,有人质疑他不孝,是真的误解他了。”和他在同一所学校工作的陈老师(化姓)告诉记者,吴老师非常仗义,绝对不是那种斤斤计较的人,身边同事朋友有需要帮助的,他只要有办法帮忙,从来不会推三阻四。
“有一次,我们的一个同事买房需要一笔钱周转,等贷款下来才能还给大家。”陈老师说,吴老师听说后,二话不说就答应借钱给对方周转。“他长得黑黑的,又是寸头,看起来不好接近。其实人很好的,热心的很。”
常州一院回应:可为病人办理入院
“在南京的费用高,报销难,报销比例低,现在已经很困难了,这样下去真的吃不消了。”采访中,吴老师也多次表示,父亲在常州当地医院做手术时,和医院产生了一些矛盾,“也曾动过回常州治疗的念头,但是一直未能和常州的医院方面谈妥。”
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的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,医院不可能拒收病人,之前患者家属也和医院沟通过,要求医院承担病人转院的救护车等一系列费用,但是该医院并没有这样的规定,所以才出现了网友网帖中所描述的情况。“患者当然可以到我们医院来继续进行治疗,家属可以选择办理转院,也可以在南京的医院办理出院手续后,自己叫救护车送至我们医院的急诊,在经过我们的急诊诊断后,收治进我们的医院。如果患者家属在办理过程中遇到什么不明白的地方,可以及时和我们医院进行沟通。”
观点:如果确实无法医治
放弃不等于冷漠
观点:尽最大努力
不要让自己留下遗憾
关于这件事,你怎么看?
你会怎么选择?

最后笔者认为,吴老师发帖求助,并不与将选择权交给网友等同。事关生死,其实没有一个标准答案。尽孝与尽责,实在难选。不论如何决定,这个答案都是不完美的,都是会有相应代价的。吴老师此举,是渴望得到更多人的帮助,得到更多的力量以支撑这个决定,抑或是抱着最后的希望想求得一个更加两全其美的办法。
在这位老师如此无力之时,人们不应当充满戾气,只顾苛责他人。吴老师此举,不为名不为钱,只不过是无奈之下想求得一些更好建议。此时我们与其细究他是否有权向网友征集投票、是否对待父亲的生死太过轻率,不如真诚地、设身处地地为他想想,给出一些自己的见解,或者哪怕只是给出一些祝福,也要比这些严厉的苛责更有力量。所谓“温度决定生死”,大概就是这样的意思。

父亲生死投票决定思考阅读
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说:中国人讨论死亡的时候简直就是小学生,因为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死亡教育。中国人‘好死不如赖活着’的思想,得改改了!”
据统计,每年约有5000万人死亡,换算下来,每1秒钟就会有1.8个人死亡。也就是说,当你看完上面这句话后,已经有几十个人离开了这个世界。
死亡,每一天都在真真切切的发生,而中国社会还在回避死亡教育!
在死亡质量调查报告中,中国大陆地区在80个国家中排名71位。西方国家的“死亡”教育已经和成熟的时候,中国的“死亡教育”仍处于空白期。
逃避死亡的话题会发生哪些问题?我们究竟要怎么面对死亡?
人不仅要“优生”,也要“优死”
舒适安稳地结束生命,应该是一个人必须享受的基本权利。那这就需要专业人士,去把疾病带来的疼痛、恐惧、自我厌恶与不体面剥离掉。
尤其是很多被癌症折磨得不成人形的患者,只能靠呼吸机、输液、打强心针勉强维持。当心跳停止的时候,需要电击使其从床上弹了起来,非常痛苦。在外人看来,这些都是对生命的延续。
纪录片《人间世》拍摄了一位已经因脑梗在医院住了四年的老人。
家人每天只有下午的一个小时能陪伴在老人身边。他们也不知道老人还能不能听懂自己说话,只知道他偶尔会笑,会给简单的回应,还和这个世界有微弱的联系。
医生的一番话却让人十分揪心:家人每天看到他的那一个小时,病人是开心的;可是在家人看不到的23个小时里,他们不知道病人其实有可能是痛苦和煎熬的。
我们要认识到:人不仅要“优生”,也要“优死”。
一部纪录片《生命里》向我们展示了这些。
不久前,台湾著名体育主播傅达仁安乐死的最后画面被曝光。视频中,家人都陪伴其左右,唱歌送他走完最后一程。他非常平静地喝完了杯中的药物,最后倒在了儿子的怀里。
傅达仁最喜欢的一句话是“年轻时奋斗向前,年老时喜乐再见”。
这位85岁老人,不想在生命最后的时光里,被插管、被抢救,他更害怕的是失智——失去对生命的掌控权。成为亚洲第一位去瑞士实施安乐死的中国台湾人。
认识死亡,才能更好地认识生命
很多人都惧怕谈论死亡,但从生命都会结束的角度而言,恰恰是死亡给了生命意义。
《奇葩说》第五季半决赛上,邱晨曝光了她被查出甲状腺恶性肿瘤加淋巴结转移,癌症让她迫切面对死亡。
她谈到“死亡”是对生命最精准的教育。它会照亮我们,逼我们去改掉那些生活中不健康的陋习。”
她说“比如,很多年轻人的“灵感、情绪”都来自于晚上,晚睡是我们目前的生活方式,我们不愿意去改变,改变它就是改变自己。可是生病后,面对死亡时我发现,我比我自己以为的更容易、更快的接受了早睡早起的这件事情。”
人们应该改变传统的死亡观念,向死而生,是我们必须学会的生存方式。
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别,其实是他们对待死亡的态度,他们如何面对死亡,决定了他们会如何选择对待生命。
希望有一天,
我们不再逃避谈论生死,
而是坦然从容面对;
生时,不辜负时光,
珍惜每一分每一秒,
当死亡来临时,
庆幸自己好好活过,从未虚度。
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爱八福 » 父亲生死投票决定,人性本原和生命质量的拷问

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

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
微信扫一扫打赏